最近,“工匠精神”成为了热门词语。仔细想想,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需要“工匠精神”。机电学院于近期召开的党政联席会议、党委及支部书记扩大会议、学工干部例会中,多次强调要及时总结学风建设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在各项工作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把“工匠精神”贯穿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全方面、全过程
当前,“中国制造”正在转型升级向“中国智造”发展,“工业4.0”时代也正迎面而来,这些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正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工匠精神”的践行就是从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机电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力探索和实践分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和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承担校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5项,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工匠精神”的践行就是从学生职业素养入手。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做好一件事,把对技艺的追求与坚持变成一种执念,正与机电人的职业素养不谋而合,设计好每一个模具、扭好每一颗螺丝钉等等,都需要有工匠精神去做好它。机电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举办“牧羊杯”等实习大赛为学生搭建暑期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桥梁,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使学院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工匠精神”的践行就是致力提高技术的专注力。通过不断提高扎实学识、不断改进和创新技术,使学生能耐得住寂寞、沉心静气做事情,是技术专注力的表现。机电学院依托三大学科平台,形成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深松技术等10个研究团队,初步探索了团队运行和激励机制。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32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40余篇,5篇论文入选ESI国际排名前1%;编制4项规范与标准;鉴定科研成果4项,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层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40余项。本科生升学率持续提高,2015年达到28%,为历史之最。
通过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务求教育教学改革实效,机电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十四年保持在93%以上,位居全校院系前列。
用“工匠精神”大力推动学风建设的精细化、精准化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对于老师而言,四年一轮回,工作不断的重复又不断变化着。学生就是老师的作品,“工匠精神”就是融入在推动学风建设的精细化、精准化过程中。
“工匠精神”就是精细化学生管理的升级版。机电学院用“工匠精神”思考如何把学生管理工作做出新意,通过学生管理队伍专题研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考核条例,从工作标准上从严从细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摸索出规律,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凝练,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工匠精神”就是精准化学业指导的生动诠释。学业指导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学业指导工作,就要秉承工匠精神。2009年,机电学院在全校率先开展“探索式”学业预警工作;2010年,启动以“学业互勉工程”、“实践能力养成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交流能力训练工程”、“国际视野开拓工程”为载体的学风建设“五大工程”系列活动;2011年,获批“大学生学业倦怠因素与帮扶机制研究”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推动“事后”预警为“事前”预警;2014年,召开学风建设研讨会,全面总结一期学风建设“五大工程”成果;2016年,获批“学业指导工作坊:深化大学生学业预警与精准帮学机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推动精准化学业指导工作。机电学院通过提升指导水平、落实扎实措施、巩固指导成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
“工匠精神”就是精准化学业帮扶的实施途径。目前,各学院的学生学业帮扶工作中,任课教师、学工队伍、学霸团等帮扶团队基本都已设立,党员“一帮一”、朋辈辅导班等帮扶新举措层出不穷。而机电学院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帮扶对象和所需的最佳帮扶模式对接上,锁定“学业倦怠”学生为帮学对象,搭建“学业指导工作坊”为帮扶载体,通过量表精确判别、定量精细分类、等级精准帮学,提升学业指导工作成效。